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启动仪式。
经过2008年“谋篇”、2009年“启动”、2010年“升温”,2011年珠海迎来“加速”之年。
《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及国务院批复同意横琴实行“比特区更特”的优惠政策,掀开了横琴开发、珠澳合作以及粤澳合作的新篇章。
与此同时,众多项目落地或投产,使珠海外企、央企、民企三足鼎立之势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开始形成“海陆空”齐头并进的格局。
社会建设也衔枚疾进。中共珠海市委社会管理工作部揭牌成立,负责社会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管理监督。珠海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上再开全国先河,加快探索“在和谐社会建设上能够形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治理模式”。
1.横琴获得“比特区更特”的政策
《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签订
《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及国务院批复同意横琴实行“比特区更特”的优惠政策,使横琴成为粤澳合作的对接点和触发器,横琴也迈入了高速发展期。
2011年3月6日,是粤澳合作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见证下,粤澳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签署了《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这是我国内地省份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签署的一份综合性合作协议,标志着粤澳合作迈向新的里程,开启了“一国两制”下区域合作新篇章。
这份协议共8章38条10000多字,涵盖了粤澳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领域,明确了新形势下粤澳合作的定位、原则、目标,确立了合作开发横琴、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与便利通关、社会公共服务、区域合作规划等合作重点,提出了共建粤澳合作产业园区等一系列具体、务实、可操作的合作举措,并明确了完善合作机制等保障机制安排。
在整份协议中,涉及珠海的篇幅甚广、内容丰富,肯定了珠海在深化粤澳紧密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出中央和省对横琴开发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协议》及其所带来的政策,可谓是一个强力加速器,推动了横琴开发、珠澳合作、粤澳合作。
1个多月后正式奠基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就是最直接的成果。
作为粤澳合作产业园区的首个启动项目,其选址在横琴新区的高新技术片区,面积50万平方米;由横琴新区出地、澳门出资,粤澳双方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收益,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成后将整合广东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的优势和澳门的科技能力和人才资源,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总部聚集,打造国际中医药产业基地,以及绿色道地药材和名优健康精品的国际交易平台。
时任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指出,项目的启动,标志着粤澳合作共建产业园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掀开了粤澳合作和横琴发展新篇章,是粤澳双方共同落实《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粤澳更紧密合作,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一件大事。
中医药产业合作是粤澳产业合作中最具特色的领域。2000年至2010年10月期间,澳门从事中药、西药与中西药生产的药厂数目、药厂工作人员数量年均增长约10%至30%。截至2010年10月底,澳门中医药业出口货值达到1.1亿澳元,约为2000年的1.5倍。澳门中医药具有研发基础和对外优势,广东中医药的产业化优势明显,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为平台,两地优势互补,将相得益彰。
紧接着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横琴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横琴片区首期17条市政道路正式动工建设;横琴新区七家金融机构联合开业,拉开金融创新序幕;《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条例》获通过,成为横琴新区的“基本法”……
7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横琴开发有关政策,同意珠海市横琴区实行“比特区还特”的优惠政策,更是为横琴打造内地开放度最高、体制活力最强、创新空间最广的区域注入了强大动力,。
自那时起,《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中赋予横琴的纳入特区范围、创新通关政策、鼓励金融创新、产业和信息化、土地管理改革等五项政策将进入编制实施细则和正式运作的阶段。批复的政策中对于港澳与内地的通关、港澳居民的个人所得税、粤澳产业园、人民币港币澳币兑换等方面均进行了明确,使横琴的港澳元素不断增加,对三地的合作示范提供了空间和保障,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的定位得到强化。
2.社会管理体制再开全国先河
镇街主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珠海市委社会管理工作部揭牌成立,负责社会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管理监督。这是珠海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继在全国率先破题后,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上再开全国先河。
今年60多岁的张叔家住香洲区康宁社区,常年卧病在床,家中气味难闻,连理发师都不愿意上门服务。
得益于翠香街道的社区公益项目认购会,现在张叔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去年底,公益项目“剪·爱”被爱心企业认捐,从此,张叔的家中多了志愿者和社工常客。他们专程上门为张叔理发、打扫卫生,互动聊天。张叔的脸上又重新挂上了笑容。
这是珠海加强社会建设所带来的成效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够同步,呈现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早在2009年1月,珠海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制定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实施计划》,以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多元社会管理主体、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为主线,开展领域较广的综合配套改革,其中包括选择市进出口商会、市软件行业协会、市妇女联谊总会服务妇女儿童志愿者分会等一批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社会组织作为改革试点,旨在以试点工作为着力点率先破除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走出一条既有珠海特色又有示范效应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新路子。
2011年,珠海先行先试又取得突破性进展。
5月18日,“中共珠海市委社会管理工作部”揭牌,作为珠海市委领导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市委社会管理工作部与市委政法委合署办公,负责社会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管理监督。横琴新区、各行政区和经济功能区也将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这意味着,珠海在加强党委领导、创新党政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上再开全国先河。
时任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秘书长朱穗生指出,珠海成立市委社会管理工作部,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珠海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部署要求的一大尝试,是进一步强化党对政法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统筹、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一大手笔。
时任珠海市政法委办公室主任叶振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思路在2009年珠海市主要领导到市政法委调研时就开始形成。当时考虑到政法委的传统职能是领导协调政法部门,本身也属于广义上的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并且在长期工作中掌握了丰富的社会管理工作资源,可以承担更多社会管理工作任务。若政法委和社会管理工作部合署办公,协同发展,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社会管理工作部代表市委抓社会管理,并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召集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城管局等承担社会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参加,把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说。
不久之后,珠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珠海创新社会管理的“路线图”、加强社会建设的“施工图”、促进社会和谐的“指南针”,系统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要建立的“三大类九大体系”,以及为此着力打造的“四大基础平台”和“六大保障”措施,把社会组织发展平台作为加快构建社会建设和管理基础平台的重要内容。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1年,珠海市还先后出台了《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1+5文件及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1+3文件,全面推进珠海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工作。
为了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珠海还作出了一项具有革命意义的决定——转变各级政府职能,市一级主要抓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区一级主要抓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镇街一级主要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探索“在和谐社会建设上能够形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影响。
3.大项目逐渐迎来“产出期”
外企、央企、民企呈三足鼎立之势
2011年珠海经济发展进入“加速”之年,重大项目落地或投产,为珠海跨越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
7月13日,斗门富山工业园可谓“七喜临门”。玉柴机器、青岛啤酒、格力凌达、东洋油墨、瑞欧科技等7个项目同时在这里投产,投资总金额达到41.81亿元,预计年产值达82.1亿元,显示富山工业园在打造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4个月后,伴随着机器运转的轰鸣声,由玉柴船舶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RT-flex35低速船用柴油机就进行首次机械运转。
在长达600多米的单体厂房的侧门外,是崖门水道。在这里,玉柴船动的发动机将装配到各类型船舶中,并从崖门水道开向深蓝的大海。
玉柴集团公司总裁古堂生介绍说,这台RT-flex35是第一台由中国新建工厂完成生产的全球新设计型号的低速船用柴油机,也是中国华南地区首台低速船用柴油机。它创下了全球低速机行业之最快产出速度,从厂房动工到产品交付不到12个月。
经过2008年“谋篇”、2009年“启动”、2010年“升温”,2011年珠海迎来了“产出期”,经济发展不断“加速”。
在富山工业园南边的高栏港,2011年也同样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中化珠海石化储运有限公司举行项目二期竣工典礼,标志着位于高栏港的中化珠海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成品油储运基地;三一重工港口机械项目投产;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珠海系列项目进展顺利,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平基工程已全面完工,终端项目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区位优势、资源要素和发展空间是当年这些大项目抢滩珠海的主要原因。而大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大载体,具有带动性强、产值税收高、成长性强等特性,这也强化了珠海产业体系与实力。在中化集团副总裁、中化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银看来,珠海是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已成为珠江口西岸最耀眼的投资热土之一。
这一年,外企、央企、民企三足鼎立之势加快形成。众多重点项目抢滩“登陆”珠海,夯实了珠海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游艇产业等高端制造业的基础。其中有一些项目在全国产业布局中具有集中性和唯一性,也为未来珠海实现跨越发展打下了基石。
■链接
全国首个“双限令”出台
继广州、深圳、佛山后,珠海也加入“限购”大军,还是国内首个实施“双限”的城市。2011年10月31日,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紧急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要求从2011年11月1日起,对珠海房地产市场实行限价限购的“双限”政策。
根据通知,珠海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驻珠部队现役军人和现役武警家庭)、可提供购房之日起算的前两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1年以上的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费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香洲主城区内只能新购1套商品住房;不能提供购房之日起算的前两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1年以上的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费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香洲主城区内购房。
此外,珠海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广东省物价局关于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的规定》,将商品房预售价格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持同意备案的文件向商品房预售管理部门申请预售。报备项目的住房平均价格超过珠海市2011年度房价控制目标(1128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价格主管部门暂停备案,商品房预售管理部门暂停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当年背景
1月28日 珠海市天然气开通点火仪式举行,珠海从此告别了没有天然气的历史。
4月19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珠海隆重举行竹银水源工程竣工仪式,珠澳人民从此告别咸潮威胁历史。
7月15日 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珠海举行。
9月8日 斗门生态农业园获得国家农业部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称号。
【今视角】
建好幸福村居
大抓基层治理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珠海不仅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勇于开拓,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上也承担着重要任务。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珠海社会建设战略顾问郑永年曾总结,珠海的改革经验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它不仅满足了广东下一步改革的需要,而且也符合国家下一步改革的方向。第二,它根据珠海自身的需要,吸收消化了很多发达社会包括香港和新加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经验。这两个特点,珠海经验具有可复制性,可加以推广。“从这个角度来看,珠海的社会改革具有深刻的中国意义。”
经过努力,珠海多年来一直是珠三角地区社会最和谐、最平安的城市之一,还收获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
当前,珠海迎来改革攻坚期、转型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和发展黄金期的多期叠加,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过去先行先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无论对民生福祉、社会建设,还是招才引智、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其中,基层治理是重点,也是难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基层治理,是巩固党执政根基的固本之举,是应对新情况新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
过去3年,珠海全力推动幸福村居创建工作,从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建设、固本强基六大工程着手,使209个村居的面子和里子都发生了实在的新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基层的稳定与发展。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在涉农土地问题整治、农村土地确权、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珠海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亟需根治。
下一步,珠海应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遵循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等四大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责任导向,以幸福村居建设为抓手,以平台思维变革传统治理格局,搭建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从源头消解社会矛盾存量,提升民生幸福增量,为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可靠保障。
策划:陈邦明 胡良光 统筹:胡良光 沈文金 撰文:吴帆 摄影:王荣 供图:珠海市档案馆

网友跟帖
请登录后进行评论|
0条跟帖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